(' 爱时是爱,宠的时候也是真宠。但恰好也正是因为刘据背负的是大汉的江山,刘彻才会对这个孩子要求越来越高,很是以为他其实可以做得更好,比刘挽更好。
\n 可惜,结果并不尽如刘彻之意。
\n 和刘挽一比,世间有多少人不会逊色。
\n 在刘彻的眼里,刘挽是长得这样的好,他也希望刘据能长得比刘挽更好。寄以太多的希望,结果在不尽如刘彻之意时,刘彻才会总挑刘据的刺。
\n 不过,因为刘挽在,刘挽既然懂得刘彻的心,知道刘彻是在因为对刘据寄以厚望,才会一次又一次的给刘据施压,希望刘据能够做得更好,自然,刘挽会稍稍的将刘彻的希望不断的降低下来,比如最简单的一样,刘彻别总说刘据不像他。
\n 像他怎么了?像不像他真的就那么的重要,最重要的分明是作为一个太子,一个储君,懂不懂得如何治理天下?懂不懂得如何掌控人心,利用人心?心里有没有百姓,有没有以大汉为重?
\n 只要刘据能够做到这一些,将来这天下交给他,错不了。
\n 如今,刘彻算是在收获了。
\n 毕竟现在刘据确实已经在刘挽的基础上,一步一步的做出最有利于大汉的选择,这一切,在这一刻,让刘彻感受到了!
\n 刘彻的眼神,刘据怎么可能毫无所觉,他在心里暗暗吐了一口气。
\n 这些年,无数人拿他和刘挽比,不断的提醒他,刘挽在他这个岁数都做成了多少事,怎么得到刘彻的夸赞。
\n 刘据不能说心里不急。可是刘挽也非常清楚的告诉他,急是没有任何用的,比,这个世间只要还有人在,就不可能不比。
\n 随他们比了去吧,不用害怕。
\n 刘据不用像刘挽,也不必非要像刘彻不可。
\n 相反,刘据要走出属于自己的路,证明自己不需要像刘彻,也不需要像刘挽,他能找出一条最合适自己的路,走下去,走好了,也可以为大汉而谋。
\n 暂时无论外人说些什么,刘据的首要目标是学习,学着如何的强大自己。
\n 唯有真本事在身,才能在将来不管面对多少的问题,又将面对多少的质疑,他都可以稳稳的立住。
\n 不用刘据出头的时候,刘彻或许只会对刘据有一个想法,这么一个儿子也不知道被刘挽教成什么样了。
\n 随后,怎么样?当需要刘据出面处理某些事情的时候,就是刘彻开始验收成果的时候。
\n 刘据啊,当时也曾问过刘挽会是什么时候?
\n 刘挽给刘据的答案是,随时都有可能。所以,刘据不用去想为什么他没有出头的机会,只要在需要刘据出头的时候,刘据可以将一切做好,做到极致,那么就是他得到刘彻认可的时候。刘据一直悬起的心,终于也是在这一刻落下。
\n “殿试的日子已经定好了。”在这时候,刘彻的声音响起,也让刘据明白,原来方才刘彻的一问完全是对他的试探,从始至终,刘彻根本没有打算不开殿试,可是如果刘据不是想明白这其中的关键,一但附和,刘彻必然是对刘据失望无比的。
\n 这一个想法划过脑海,刘据立时惊出一身的冷汗,在这一刻,他才意识到,在他面前的父皇是有多么的让人无法捉摸,又是怎么样的让人畏惧。
\n 人心,刘彻在利用人心,他想看到的何止是外头的那些臣子而已,其中何尝不是也包括刘据。
\n 于危急之时,更有利于刘彻将人心看透,也会让刘彻明白,他的选择到底是对还是错。
\n “另外,放出风去,让人觉得你二姐另有筹谋,朕倒要看看,有多少人敢动。”刘据说得没有错,底下的人对刘挽的畏惧,因刘挽的聪明,也因刘挽的强势。而且因为一系列的事情,让他们都对刘挽的聪慧,甚至是步步为营而不由自主的多想。
\n 诚然,刘挽没有出现,加上宫中的异样,世族会欣喜,可是一但有别样的声音传来,相信都会不由自主的多想,到底是怎么的一回事,会不会刘挽又要盘算别的招对付他们?如果真是,那他们该怎么办?
\n 本来想顺势闹一闹,最好能把科举的事真给搅黄了,如果是刘挽布的局,世族敢动吗?
\n 事实证明,刘挽的震慑力还是有的,至少殿试照常开启,而且在殿试的过程中没有任何人胆敢挑刺。
\n 刘据是又长了见识了,原来畏惧真的能让他们不敢妄动,纵然只是一些不确定的事,因刘挽的聪明,能力,也足够让他们望而生畏,绝对不敢有任何的怠慢。
\n 殿试顺利的举行,期间刘据代替刘挽该做的事,立于刘彻之下,将一应事情办得井井有条。
\n 有人注意到这一点,随后又有些不确定了,刘挽是要将科举的功劳举手相让于刘据吗?
\n 嘶,这么大的功劳啊,揽的可是天下无数庶士的心。将来这些人在朝堂之上立了足,他们必将对那样一个为他们铺好锦绣前程的人感激无比,这一切刘挽都不在乎吗?
\n 可惜,他们的答案得不到任何的回应。而殿试之上,刘彻收获刘挽一系列的操作流程,状元,榜眼,探花,这些都有。可惜,刘彻并不认为这些人的文章见识,有资格成为大汉的第一个状元。
\n 用刘彻的话来说,“朕等一个不世之才,朕会钦点他为大汉的第一个状元,也将是古往今来的第一个状元。”
\n 第453章 想想你自己
\n 这样一个状元的含金量高吗?
\n 那是非常的高!
\n 古往今来啊, 科举一开,此事必传于后世,而这第一个状元,也将随之载入史册。谁不想成为史书上另开一篇的那个人?
\n 想, 不过是因为不能而不得不舍而已。
\n 刘彻也是个坏心眼的, 他求贤若渴, 世人皆知。
\n 可是呢, 他也想让世人知道,他所求的是真正的人才, 一个有足够的见解, 也能急大汉所急, 更能为大汉解决问题的人才。得不到, 他连状元他都不点了。
\n 这个事还真没办法让人挑毛病。
\n 宁缺勿滥不对吗?
\n 一个皇帝有一定的追求有问题吗?
\n 完全没有问题。
\n 没有状元的结局,是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但也并不代表刘彻在这一回的科举之中一无所得,至少在殿试之后刘彻得到的是五十九个可用之才, 而这里竟然有半数是女郎!
\n 是的, 女郎。
\n 如果说科举考试让他们愤怒,女人参加科举这个事尤其让他们都无法接受,他们不明白的是,女人怎么可以参加科举呢?